最新消息 Latest Updates

撼动哈佛录取制度的招生官:拒绝“不可能”

过去40年里,威廉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大学生。可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的是,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,是一句响亮的“不可能”。

那是上世纪60年代,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“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”的大学。没有人相信穷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够上哈佛,连他的老师都拒绝为他写推荐信,并极力劝道:“那地方不属于我们,你不可能融入哈佛的。”

然而他们没有料想到的是,威廉不仅进了哈佛,还留在哈佛,成为招生“高长官”,并终改变了哈佛招生录取的面貌,让这所名校从那些不起眼角落里,接纳了更多像他一样被认为“不可能”的人。

“对像我这样背景的人来说,进入哈佛改变了我。而现在,当我知道自己有机会能让哈佛对有才华的人敞开大门不管性别、种族、经济状况这是一件让人振奋而有成就感的事情。”威廉·菲兹西蒙斯(William Fitzsimmons)这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。

如今,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已经可以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: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机遇为特色。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,也被哈佛老校长盛赞为“大学的良心”。

每年,在超过2000份寄往世界各地的录取通知书上,威廉会一份一份地署上自己的名字,并在其后亲笔写道:“希望你成为我们的一员(Hope you’ll join us)。”

人们追随着他,想要知道,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哈佛


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,很多人都想要认识威廉。《纽约时报》为这位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开设的问答栏目里,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两天内发来超过900个问题,导致该栏目不得不连开5期才回答了其中一小部分。

如果能够见到这位“录取之王”,那更是火爆的场面在一次交流会上,热切的家长挤满了会议室,甚至坐在地板上。他们知道,哈佛大学每年大学生录取率只有5.5%左右,而作为招生主任,威廉至关重要。人们用不同措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:作为哈佛招生录取的高把关人,你想要什么样的学生?

威廉虽然已经68岁了,但热爱跑马拉松的他有着魁梧的身材,总爱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,把金色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。他走到家长中间,看着那些期待的眼睛说:“对不起,其实我们并没有公式化的规则。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的人,就是我想要的人。”

考过SAT(学术能力评估测试,相当于美国的“高考”),提交申请资料,就可以成为入学申请者。所有申请者资料都要严格按照哈佛大学对于大学生的 录取规则进行审查,每一份资料会被分工不同的4个人仔细研读。然后,包括威廉在内的5人评审小组会召开讨论会,每个申请者至少讨论一小时。他们常常在玻璃房间的会议室里,指着投影在幕墙上的申请资料,一直讨论到深夜一点。后,由评审小组全体投票决定。

录取流程没有例外。不过威廉也承认,如果校友子女申请,他们会“多看一眼”。但是他们所做的,也仅仅只有“多看一眼”而已。

“你所获得的学术成绩很重要,但是我们也会考虑很多其他指标,社区参与、领导能力、工作经验等。”威廉说,“我期待的是打开每个人的申请资料夹,看到一个个人生故事,它们是如此真实,没有人可以伪造。”

事实上,威廉本人深刻地影响着哈佛的录取。在他的推动下,年收入低于6.5万美元的家庭完全不必缴纳费用。哈佛招生时执行的原则是,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豪,还是急需帮助的穷人,学校只考虑申请者本身素质,不对经济状况予以考虑。

在过去的40年,这位录取官推动了一场哈佛的“革命”:这个曾经几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现在有一半的女生,校园里不同肤色的人也多了起来;大力度的奖助学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,有效抹平了学生在入学前的差异,让大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冲向未来。

为了“讨好”这位哈佛历史上任期长的录取官,人们给他寄来各式各样的礼物饼干和枣泥糕,DIY版的《时代》周刊,还有人送来一个画有自己头像的大圆盘。

在一次校园电视台的采访中,男主持人扬着眉毛打趣问:“说真的,有没有人给你施点美人计?”

“这倒是没有,这就是原则问题了。”威廉大笑着回答,“另外,请千万不要再给我寄黑巧克力了,我的家乡的确盛产巧克力,但是这招对录取根本没用。”

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吸引录取官注意的学生,威廉建议道:“你不需要去哥斯达黎加,你也不需要去国外做什么轰动的事情,如果去麦当劳打工可以融入社会,这也是个好主意。”

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,当一个骄傲的母亲在威廉面前夸夸其谈,称赞自己的儿子“非常积极进取、勤奋好学、有真正的学者风范”时,这位高个子男人只是弯下身,认真地问躲在母亲背后沉默的孩子:“你平时喜欢玩什么?”

去哈佛吧,但是不要丢掉你的灵魂

威廉第一次接触“哈佛”,是在家里那堆摞起来可以当梯子的《世界图书百科全书》里。上中学时,这个“喜欢一页一页细读书”的小伙子翻开了“H”这一册,见到了那个此后天天与他相伴的词条哈佛大学。

关于哈佛的定义里一下子蹦出了好几个抓住威廉眼球的词组,“那儿看上去是个极其诱人的地方”这里有“丰富的资源”,以及“来自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”,是“美国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”……

然而从街坊邻居口中,他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的定义:哈佛是一所“别人的学校”,它属于那些读得起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,“从来不是为我们这种穷人而设立的东西”。

他就读的教会学校的老师甚至告诉他:“哈佛里面到处都是富得流油的势利眼,他们没有信仰,如果你去了哈佛,一定会丢掉自己的灵魂。”

对威廉的家庭来说,哈佛完全是陌生的。他的父母都没上过大学,父亲做过许多份工作,白天开出租车,晚上在橡胶厂上班。不过他们家的生计主要还是靠经营一个加油站及旁边的小便利店。


一家人就住在加油站对面的街道上。在只有两间卧室的狭小房子里,威廉得和3个兄弟挤一间。那时候没有人想到,在这条穷人住的街上会走出一位哈佛毕业生,甚至终给哈佛带来了改变。

高个子的威廉很有运动天赋,是学校里的曲棍球明星。当时大家对他的高期待,就是做一名职业曲棍球手。

虽然哈佛大学距离威廉的家只有15英里,但在他看来,却感觉“有半个地球那么远”。他完全不知道15英里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。

对这个穷人区的孩子来说,生活就是每天睁开眼睛后,开始为当天的面包而努力。从6岁开始,家里排行老二的他就得“工作”了。他挨家挨户地送过报纸,在加油站帮爸爸给汽车加油,常因为清洗挡风玻璃或检查客人车里的机油而蹭得满脸泥巴。

这个没人管的少年渐渐失去了求学的兴趣。从9年级起,威廉开始逃课,180天的上课时间,他有55天都跟朋友躲在附近的小树林里,无所事事地发呆。


“很显然,我的生活到了一个节点,需要一个改变。”回想起这段时间,威廉说。

高中毕业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试机会,让威廉亲身见识了15英里外的哈佛生活。第一次踏进哈佛校园,威廉吃惊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:“我觉得这里不是和家里差了15英里,而象是差了3000英里。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说着一种不同的口音,除了我。”

但是,“也许是因为哈佛承受了太扭曲的偏见,当我真的到达这里后,发现现实中的哈佛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。”他回忆道。

一天一夜的参观改变了威廉对“哈佛”的想象。他在这里结识了“高素质而多样的学生群体”,发现许多人“富有却并不势利”,跟百科全书里所写的一样,这里的确是“一所古老的好大学”。

回到15英里外的家里,威廉做出了自己的决定:要到哈佛大学读书。


这样的想法“吓”到了他身边的人。“不可能!”连续两位老师拒绝为威廉写推荐信,并且她们极力劝他不要申请哈佛:“你会因为贫穷而被排斥,格格不入,被迫退学,在那个只属于富人的地方,失去自己的灵魂。”

“就象是每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,当时的哈佛对我来说就象是禁果,越是这样,我的好奇心就越是促使我前进,去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。”威廉说。

他说服了历史老师罗伯特·奥布莱恩为自己写推荐信。终,他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长,同时被布朗大学、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录取。由于他在学业和运动方面表现出的天赋,哈佛甚至慷慨地给予他在当时凤毛麟角的奖学金。

威廉要去“不属于自己的哈佛”了,“为了这个,让曲棍球变成生命第二重要的东西也值得”。事实上,直到今天,他在当地冰上曲棍球锦标赛上创下的救球高记录,还无人打破。


在他踏上行程之前,奥布莱恩叮嘱他:“你将会在哈佛学到很多东西,但是要记住,你也完全有资格,去教教那些人一招两招的。”

这位老师还送给他一个装裱起来的纪念框,上面写着一句拉丁语:“Illegitimis non Carborundum”。大意是“不要让痞子把你打败”。

重要的是如何在哈佛这种地方,继续做我自己

在威廉还没搞明白“痞子”指的是哪些人的时候,他先被这个陌生世界吓了一跳。当他把行李箱搬进门,他对新学期的第一个念头是:“我好像是到了另一个星球旅行。”


这个1962级哈佛新生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跟自己住了18年的小屋不同,这里宽敞豪华的餐厅里摆着闪亮的餐具,学生休息室里铺着木地板,墙上挂着镀金边框的画像,伸手可及的地方都是皮质家具。

与他一同到达的同学们穿着时髦的服装,相互打量着彼此昂贵的花呢夹克、丝绸领带和驼绒大衣,学生聚会的地方就象是一场时装展览秀。

在这一堆衣着华丽的富家子之中,威廉象是来自外星的生物,身上还穿着高中时候的卡其布外套,衬衣用的还是早已过时的按扣。当他的同学们讨论出国旅行见闻时,这个加油站小子能说出来分享的遥远的一次旅行,只是去纽约市看自由女神像。

威廉发现,自己的女性同学少得可怜,大概只有八分之一的比例,更不要说不同肤色的少数族裔了。

与此同时,他也开始明白为什么他的老师会口口声声宣称这里“会让人失去灵魂”。威廉清楚地记得,有一次,他的同学小心翼翼地走到他身边,扭着脖子斜着眼,向他的衣服里面看,想要瞥到标签。

“对我来说,重要的是如何在这里保持我的身份,继续做我自己。”威廉说。

当同学们在那些会费昂贵的学生俱乐部畅谈未来的时候,威廉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立足点。他加入了曲棍球校队,代表学校打赢了几场比赛。虽然据高中老师的回忆, 威廉入学的愿望是要做一名牙医,但进入校园的威廉涉猎很广,他选修了人类学、社会学和心理学,获得社会关系专业学士学位。

在他的室友狄伦的记忆里,威廉不是出现在图书馆,就是在去打工的路上。虽然赢得了奖学金,但是为了支付学费和教材费,威廉每个星期工作12个小时,打扫宿舍和办公室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在时间上领先于自己的同学,在大四一开始就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。

“我以为他毕业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商人,因为他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,总能用与众不同的视角看问题,一定能抢得先机,大赚一笔。”他的同学约瑟夫·奥唐纳说。

但威廉的选择又一次出乎人们预料。他在教育学院办公室打扫卫生时,偶然从地上捡起一份该学院的招生简章,从此开始在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。

连威廉自己都没想到,录取官会成为他的终生职业。毕业前,他“跟每个普通学生一样,四处发简历。

在线客服

关注公众号

我们的微博

010-59799010

热线电话

返回顶部

选择意向院校